我们提供安全,免费的手游软件下载!
所在位置: 主页 > 攻略资讯 > 游戏资讯 > 设法与魈取得联系「上溪:传承文明薪火 赓续红色血脉」

设法与魈取得联系「上溪:传承文明薪火 赓续红色血脉」

发布时间:2025-04-17 04:34:59来源:网络点击:

  关注义乌科协

  2023

  科普惠及民生

  

  伫立于时光深处,擦拭历史的印痕,追忆峥嵘岁月,感悟使命担当。上溪镇钟灵毓秀,人文荟萃,自然环境优美,文化底蕴深厚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黄山八面厅、省级文物保护单位吴晗故居、义乌市内最大的人工湖岩口水库、避暑胜地黄山草大坪等等都是让人流连忘返、传承文明薪火的名胜古迹和旅游景点。而这里的地域根脉——红色文化,更是穿越烽火硝烟的洗礼,淬炼为永不磨灭的民族精魂,红色基因代代相传,历久弥新。

  

  吴晗史学馆—— 矢志不渝铸丰碑

  “我们的历史是无比珍贵的遗产,是值得我们骄傲的。”迈步吴晗史学馆正门,这句流芳后世的话就映入眼帘。吴晗是我国著名的历史学家、社会活动家、现代明史研究的开拓者和奠基者之一,他刻苦钻研、严谨治学的风范曾经影响与激励了一代又一代的人。

  吴晗史学馆坐落于碧波之畔,周遭绿树掩映。它是一座国内一流、多位一体的专题文化研学展示馆,总建筑面积2254.79平方米,分为地下一层、地上二层,展馆设置了六个单元、八个专项展览主题,多层面、立体化、全方位展示了吴晗的相关成就,可谓是一座记录吴晗严谨治学、矢志不渝投身革命的丰碑。瞻仰史学馆,恍如在与一个鲜活的、真实的史学家吴晗对话历史。

  

  吴晗于1909年8月11日出生于义乌苦竹塘村,其父吴滨珏,秀才出身,家教颇严。1927年秋,吴晗考入杭州之江大学。一年后该校停办,又前往上海,考入中国公学。1930年,经顾颉刚教授介绍,吴晗在燕京大学图书馆中日文编考部任馆员。1937年,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,吴晗应聘到云南大学任教授,后到西南联大任教。1943年7月,吴晗加入民盟,并开始全面抛弃胡适的“读书救国”论。至此,吴晗从一名历史学家变身为社会活动家。1946年8月,吴晗回到北平,仍在清华大学任教,并担任北平民盟的主任委员。1949年后,历任北京市副市长、中国科学院哲学社会科学部委员、北京市历史学会会长等职。1957年3月,吴晗加入中国共产党。1969年10月11日,吴晗被迫害致死,1979年7月,北京市委为“三家村反党集团”冤案平反,为吴晗恢复党籍,恢复名誉。

  

  他是明史研究创榛辟莽的开拓者。1931年,写成《胡应麟年谱》,这是其从事明史研究的肇始。1934年,吴晗毕业留校,专门从事明史讲授和学术研究工作,后来走上了马克思主义指导下的学术研究道路。正如吴晗在《我克服了“超阶级”观点》中讲道:“一九三零年以来,我无条件地接受了历史唯物论,企图应用这新观点、新方法来研究中国历史。”吴晗一生跋涉于历史的研究,笔耕不辍,著作等身,尤以《朱元璋传》、《明史简述》、《历史的镜子》、《海瑞罢官》、《海瑞的故事》、《金瓶梅与王世贞》等蜚声海内。2009年,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《吴晗全集》,共10卷,500余万字。

  他是以笔为枪的民主斗士。1937年卢沟桥事变后,北平沦陷。清华大学、北京大学、南开大学迁到昆明,组成西南联合大学。全面抗战爆发后,在中国共产党地下组织领导下,联大三校抗日救亡运动迅速发展。在此背景下,1940年,吴晗到西南联大任教,抗日烽火的炙烤,共产党人的影响,联大救亡运动的感染,强烈爱国心的驱动,现实生活的窘迫,使其无法安心教书和埋首故纸堆了,他开始走出书斋,进入社会,以笔为枪,写下大量的杂文,对国民党黑暗统治进行了猛烈抨击,揭露了敌人,唤醒了民众,有力地推动了西南大后方民主运动的发展。抗战结束,1946年5月西南联大解散,吴晗前往上海。在上海期间,李公朴、闻一多先后被暗杀的噩耗传来,吴晗深陷挚友之死的巨大悲痛中,怒不可遏,写下一系列文章痛斥独裁、专制、暗杀的罪恶行径。在《论暗杀政治》一文中,吴晗写道,独裁与专制“保证你有失踪,挨打,被造谣中伤,以致挨枪刺、手榴弹、机关枪,还有无声手枪之自由”。他指出,这种暗杀政治是“自绝于人民,自绝于国际,自绝于人类”的反民主的反动政治。

  

  吴晗故居中堂上悬挂着吴晗的油画像和一组生平照片,画像两旁的木板上刻着廖沫沙悼念吴晗的题词:“留取丹心照汗青”“文章憎命达,魈魅喜人过”。这题词便是吴晗一生的写照。

  

  吴山民故居——苍松郁郁映忠魂

  里美山村地处高山腰,景色秀丽,村口那棵高大挺拔的苦槠树历经600多个春夏秋冬,依然郁郁葱葱,生机盎然,它似乎在时时警醒人们:忽忘历史。树旁掩映着一块醒目的牌子一一金义浦兰抗日根据地纪念馆。沿大树拾阶而上,一幢民国时期的建筑就展现在了眼前。木质结构的小屋古朴雅致,轻抚屋内物件,斯人已去,但仍能感受到昔日吴山民先生的革命脉搏在跳动着,依稀,一桌一椅都似在诉说着曾经的往事,思绪瞬间回到了那烽火连天的红色岁月。

  

  吴山民早期在北大学习期间,在老师于树德的引导下,接触马列主义,并受《新青年》、《向导》等革命书刊的影响,接受了新思潮。1933年后,吴山民在江苏省政府主席陈果夫手下干了五年,了解到了国民党的许多内幕,看到国民党统治集团内部钩心斗角和腐败堕落。也读到了许多有关中国共产党和中央苏区红军的资料,十分惊异这支革命力量艰苦卓绝的奋战精神。经过比较,领悟到只有共产党才是中国人民的希望,于是千方百计想脱离陈果夫,逐步走上革命道路。他在抗日战争时期,就与共产党亲密合作。1938年10月,吴山民出任国民党义乌县县长,在他任职期间实行国共合作,贯彻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,使全县的抗日救亡运动搞得轰轰烈烈,成为浙江的模范县,广大人民群众亲切的称他为红色县长。他先后接受30余名中共党员到县政府各部门担任领导工作。1939年2月,吴山民组建义乌县抗日自卫中队,安排3位中共党员担任中队领导职务,中队还建立了中共党支部。吴山民担任县长后,义乌抗战形势特别好,县府各部门权力基本上掌握在共产党员和进步人士手中。吴山民在党的推动帮助下,成立各种抗日救亡团体,举办多种救亡训练班,部分地区实行“二五减租”。同时发扬明代戚继光抗倭的“义乌兵”精神,成立“义乌营”,加入浙江省抗日自卫总队,开赴前线杀敌。期间吴山民更加坚定了跟着共产党走抗日革命道路的决心。

  

  1942年4月,日寇沿浙赣线向南发起进攻,企图打通浙赣线。5月21日至22日,义乌、金华、浦江等县相继沦陷。沦陷之初,日寇铁蹄压境,国民党部队节节败退,在一些上层地主绅土中一度刮起了妥协投降之风,有的还策划伪化活动。吴山民对此十分痛恨,并表示势不两立。当时有一个青岩傅人傅屏侯在出任汪伪义乌县乡镇联合会会长之前,给吴山民写来一封信,说他原不问政治,日寇却多次要他出来做傀儡,还把他绑架到城里,实出无奈,希望吴山民先生能够谅解。吴山民阅信后勃然大怒,对人说:“这不能原谅。汉奸是论行动,不论心理的。”他给傅屏侯回了一封信,信中说:“先生苦衷,晚所深知。顾举国士大夫同趋一途,则国事如何?!晚初年失学,辄乘暇读书,曾读春秋,次及其他,每览梅村晚年沉痛之作,不禁掩卷流涕!人生处此,祸福宁论。但愿文山正气与天地而长存,阁部精神共梅岭而千古。临书挥泪,欲言不尽。”这封信表达了他以历史上的民族英雄文天祥和史可法为楷模,在国家民族生死存亡之时,置个人祸福于不顾,誓死抗战到底的决心。吴山民的里美山住宅,后来曾两次被日寇扫荡烧毁,但丝毫没有动摇他抗战到底的决心。

  新中国成立后,吴山民历任浙江省人民法院院长、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副主任、省参事室主任、省文管会副主任,民革浙江省委会第一届至第四届副主委,第四届民革中央委员,浙江省政协第三届副主席,第四届全国政协委员。吴山民积极团结原国民党及与国民党有联系的中上层人士,为统战工作作出了卓越的贡献。他是爱国民主人士的知心人,是中国共产党的诤友,是浙江民革的卓越领导人。1977年3月25日,吴山民不幸在浙江医院病逝,时年76岁。

  

  冬日暖阳下,吴山民故居一片肃穆,门前的水塘像一颗莹绿的宝石镶嵌在大自然的画卷中。山在缅怀,吴山民先生从这里走向革命的大熔炉;水在追思,先生是否依然伫立在门前眺望连绵群山,用他卓荦不凡的一生印证信仰之火生生不息。

  塘西桥战斗——抗击日寇扬国威

  

  漫步于江畔公园,凝望横卧于碧波之上的古桥,深绿色的青苔遮掩着斑驳的桥墩,潺潺流过的溪水似在诉说古桥的红色岁月……它见证了金萧支队第八大队纵横驰骋、浴血奋战的壮丽史诗。

  1942年5月,日寇发动了浙赣战役。义乌全县沦陷后,中共义乌县委以义西吴店为中心,联络吴山民、杨德鉴等开明进步人士,组建成立抗日武装金东义西抗日自卫大队,即金萧支队第八大队,开辟了金(华)义(乌)浦(江)兰(溪)抗日根据地,揭开了敌后抗日武装斗争的新局面。在此期间,第八大队同日寇和汪精卫集团的伪军进行过许多次殊死较量。在多次对敌战斗中,无论从战斗的激烈程度、持续时间和战斗影响以及敌人失败的惨重情况,都以塘西桥战斗最为典型。

  

  1944年5月9日下午,金义浦根据地党政军民正在义西岩口村举行“五九”纪念会。当日,日军40多人,携带2挺轻机枪、1挺重机枪由义亭据点窜至义西根据地的上楼宅等地抢掠。第八大队的大队长王平夷得到情报后,立即派人前去侦察,得知敌人在吴店吃中饭。于是派了儿童团设法靠近敌人,摸清敌人的兵力和武器装备等情况。估计到敌人在午饭后,必定要过塘西桥,经由毛塘楼等地返回义亭。于是立即进行战斗部署,命特务中队在塘西桥南面的高地埋伏,准备堵截敌人的去路;命第三中队埋伏在吴店方向,截断敌人的后路;又命令义西区队负责警戒义亭方向,以阻击可能前来的援敌。

  不出所料,下午2时左右,日寇携带抢掠而来的粮食、物资,走出吴店村,大摇大摆地向塘西桥而来。当敌人先头部队走上桥面时,在大队长王平夷指挥下,特务中队就猛烈开火,给予了敌人迎头痛击,日军如丧家犬躲进麦田负隅顽抗。最终这场持续5个多小时的战斗以第八大队的大获全胜而结束,毙敌20多人,缴获武器若干、大白马1匹。不幸的是,枪林弹雨中,第八大队三中队副分队长金德秀等6位同志壮烈牺牲。塘西桥战斗的胜利,影响非常大,意义深远。此后,日寇对第八大队根据地不敢轻举妄动。虽然1942年、1943年冬时,日寇都照例对第八大队根据地进行过大规模的“扫荡”,而至1944年的所谓“冬季大扫荡”就被迫取消了,直到1945年8月日本帝国主义无条件投降,鬼子再也不敢踏入第八大队根据地一步。

  立于塘西桥抗日战斗纪念碑前,大型浮雕“塘西桥之战”上“勿忘历史 开创未来”几个大字仿佛时时敲响着警钟,提醒后来人红色江山来之不易,赓续红色血脉责任重大。航慈溪承载着文明的薪火日夜不息缓缓流淌着,塘西桥附近建起了红色文化长廊,三五成群的游客沐浴在幽静宜人的自然风光中驻足凭吊,缅怀先烈的丰功伟绩,畅想更加幸福美好的未来。一幢幢高楼在古桥边拔地而起,新时代的崭新画卷正徐徐展开。

  

  

  本文作者:傅军英

  

  

  

免责声明:本站所有素材资源均来自用户分享和网络收集,仅供学习与参考,请勿用于商业用途,如果损害了您的权利,请联系网站客服,我们核实后会立即删除。
  • 热门资讯
  • 最新资讯
  • 下载排行榜
  • 热门排行榜